欢迎来到从中渔利网

从中渔利网

2019年河南中招考试语文试卷解析及评卷分析

时间:2024-04-27 14:52:30 出处:时尚阅读(143)

2019年河南中招考试语文试卷解析及评卷分析

一、年河南中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招考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试语项是(2分)

A.夹缝/夹袄     匀称/称心如意    拾金不昧/拾级而上

B.憔悴/荟萃     默契/锲而不舍    殚精竭虑/怒不可遏

C.龟缩/龟裂     斗志/斗转星移    发愤图强/令人发指

D.脊梁/贫瘠     胸襟/噤若寒蝉    勘测水位/堪当重任

【解答】A.“匀称/称心如意”都读为“chèn”读音相同;

B.“憔悴/荟萃”都读为“cuì”读音相同;

C.都不同;

D.“勘测水位/堪当重任”都读为“kān”读音相同。

故选:C。文试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卷解一项是(2分)

A对垒      端详    抱佛脚     脱贫攻艰    首屈一指

B.驱动     交融     博眼球    风云变幻    充耳不闻

C.幅员     营销     迭罗汉    不可名状    独树一帜

D.寒暄     急燥     唱双簧    山清水秀    鞭辟入里

【解答】A.有误,“脱贫攻艰”中的析及“艰”应为“坚”;

B.正确。

C.有误,评卷“迭罗汉”中的分析“迭”应为“叠”;

D.有误,“急燥”中的年河南中“燥”应为“躁”;

故选:B。

评卷分析

这两道题得分率在38%,招考一是试语因为基础不牢,二是文试缺乏做题技巧。

3.古诗文默写。卷解(8分)

(1)关关睢鸠,析及______________(《关雎》)

(2)子曰:“______________,评卷可以为师矣。”(《论语》)

(3)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江船的日行千里侧面衬托江流之急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

(4)边塞风光,独特壮观。王维出使塞上,描绘了塞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的奇美壮丽风光:岑参歌咏白雪,再现了边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雪压冬林景象。

【解答】答案:

(1)在河之洲(注意“洲”的书写)

(2)温故而知新(注意“故”的书写)

(3)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4)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注意“圆”的书写)

评卷分析

1、书写不规范,

2、错字较多:

(1)“在河之洲”的“洲”写成了“州”。

(2)“大漠孤烟直”的“直”大多少写了一横。

(3)“温故而知新”的“故”有很多写成“顾”。

3、结构不分:

“大漠孤烟直”的“漠”是左右结构,部分学生错写成了上下结构;“长河落日圆”的“落”是上下结构,部分学生都写成了左右结构。

4、理解性默写填空第(3)小题学生大多没有审清题意。

评卷教师:5人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l)《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把人物性格和某种动物的习性巧妙结合。请从下面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①孙悟空   ②猪八戒

(2)《水浒》常把两个人物放在一个事件中来塑造,充分展示人物不同的性格。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所给故事的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①鲁智深与林冲(鲁智深大闲野猪林)  ②李逵与宋江(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解答】①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塑造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孙悟空这一人物取自哪一动物,这类动物有何鲜明的特点。读过小说我们知道,孙悟空是一只石猴,猴子当然就是“尖脸缩腮,金睛火眼”,猴子是最活泼的动物,这就切合表现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和机智、好动的性格。比如悟空拜师学艺,听讲时抓耳挠腮,手舞足蹈,被祖师训斥;菩提老祖传口诀后,他很快就学会七十二般变化和驾筋斗云等本领,后因人前卖弄被祖师驱逐。

②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塑造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猪八戒这一人物取自哪一动物,这类动物有何鲜明的特点。读过小说我们知道,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因触犯天条被贬下界托生为猪,后被唐僧收留为徒。猪的体形特征和习性,就是长鼻大耳,行动蠢笨,而且又是贪吃好睡,这都符合作者所要赋予猪八戒的性格特征的需要。比如,唐僧师徒途经平顶山,让猪八戒去巡山,才走出不远,他就钻在草里睡觉,后来又编造谎言搪塞,不去巡山。

答案:

①“孙悟空”示例:《西游记》中把孙悟空聪明好动的性格和猴子机灵顽皮的习性巧妙结合。比如,孙悟空拜师学艺,听讲时抓耳挠腮,手舞足蹈,被祖师训斥;菩提老祖传口诀后,他很快就学会七十二般变化和驾筋斗云等本领,后因人前卖弄被祖师驱逐。

②“猪八戒”示例:《两游记》中把猪八戒懒惰的性格和猪好睡的习性巧妙结合。比如,唐僧师徒途经平顶山,猪八戒去巡山,才走出不远,就钻在草里睡觉,后来又编造谎言搪塞,不去巡山。

【解答】答案:

①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在野猪林救下林冲,一路保护林冲安全到了沧州府。塑造了讲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鲁智深。

②李逵因为买鱼,误把所养的鱼都放跑,与张顺几人打架,被张顺,用激将法引上船,两人在江上打了起来。结果张顺把李逵拉下河,李逵不识水性,被张顺制服。塑造了李逵爽直大方,却又十分的霸道野蛮的形象。

评卷分析

1、本小题的难度不算很大,学生大多得分在3-4分,得2分的学生也不少。

2、第(2)②小题,李逵与宋江(及时雨会神行太保)学生应该不很熟悉,阅卷时只见到不足10名同学选做此题。

3、选做(1)①孙悟空的学生对人物性格分析不准确,不能与“猴”的习性相关联;选做(1)②猪八戒的学生,大都能够得满分;选做(2)①鲁智深与林冲(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学生对林冲的性格概括不准。

4、失分原因:

第一,审题不认真,如任选一题作答,可是有的学生偏要做两个题;

第二,“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把人物性格与动物的习性巧妙结合”,结果学生却忽略了“与动物的习性巧妙结合”这句话;

第三,“充分展示人物不同的性格”,其寓意就是要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可学生却只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

第四,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也有少数学生生拉硬凑,不知所言。

评卷教师:5人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4分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广。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唐之前,也有《离骚》等优秀诗作,但诗的语言过于文人化,口语化程度不高,能被完整记住广为流传的名句名篇却不多。唐代诗歌语言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诗歌的平民化和口语化程度大大改善。朗朗上口,易记易背。

唐诗流传甚广,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_________。唐诗中多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格律诗。格律化的运用,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便于记诵。

因此,唐诗流传既多且广,至今不衰。

(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分)

【解答】答案:

(1)把“改善”替换为“提高”

(2)格律诗的普及

评卷分析

本小题共两个小题,病句修改和语句连贯,第(1)病句修改较为简单,将“改善”改为“提高”,属于词语搭配不当,但很多考生没有认真阅读题目要求中“写出修改意见”的表述,而是将修改后的句子抄了下来,造成会题答错,十分可惜。第(2)小题是语言运用,根据上下文可知,本题的中心词是“格律化”、“运用”,但许多考生不明白“格律化”的意思,错误的答案千奇百怪。另外,有一点必须明白,许多考生将答案写在试卷上写错位置,这种十分可惜。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8分)

(1)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30字)(2分)

河南日报2019年5月9日讯  “传民族薪火、展中原风采”。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郑州登封观星台举行。上午11时,火种采集仪式正式开始,手持采火棒的火种采集使者从观星台顶端楼梯缓缓走向采火器,来自全国不同民族的56名小歌手身着各民族盛装,诵唱《二十四节气歌》,礼赞先贤智慧。以火种采集仪式为标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帷幕全面拉开。

(2)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徽。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介绍该会徽主体图形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语言简明得体。6分)

【解答】答案:

我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郑州举行。

【解答】题干给出的是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徽,由上方的图案与下方的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所以介绍时可按由上到下的顺序,或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介绍。整个较长案由一龙一凤的飞舞构成,一龙一凤形成“11”,表示这是第十一届,飞舞的幻影书写着“2019 郑州”,表示举行的年份与城市;而一蓝一黄两条飞舞的幻影与龙凤又能正好是“中”字的变形。再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可知一龙一凤寓意着龙凤呈祥。

答案:

会徽主体图形由腾飞向上的龙、凤及两侧的色带组成:龙凤形似阿拉伯数字“11”,恰为本届运动会的届次,又寓有“龙凤呈祥”之意;两侧旋转成半圆的橙色与蓝绿色的色带分别代表着黄河与长江,寓意天南地北各民族的团结凝聚。会徽轮廓与汉字“中”的轮廓相似,龙凤相依相伴腾飞之势,突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

评卷分析

第(1)小题,本题考查给新闻拟标题,正确的答题格式为:什么人干了什么事。学生答题存在问题:①学生答题有答错题号现象;②部分学生空题没答;③没能抓住“运动会火种采集”这一主语;④部分学生没能掌握答题格式,胡编乱造;⑤缺少限制修饰词语,如第11届。

第(2)小题考查图文转换,要求回答出会徽的构图要素及寓意。其中“龙凤”、“2019郑州”都能答出,而“届次11”“弧形图案”、汉字“中”答出较少,寓意的表述不够好,再答题时顺序不太合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深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②小时候,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把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与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目前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为她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度过了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他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己觉得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当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姣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着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衣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吧。

 (作者:林文月。有删改)

7. 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4分)

8.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9.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4分)

10.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解答】(1)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了解全文在意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事物即可。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做的四件事,第一件事是②段,主要叙述了母亲年轻时梳头发,姿态优美;第二件事是③段,写母亲操持家务;第三件事是④段讲述母亲为子女准备削尖的铅笔;第四件事是⑤段写母亲头发逐渐变得花白稀疏。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文章第②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然后再写“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就是为了让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能表现出“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语句赏析,首先要确定赏析的角度,本题题干已经界定了赏析的角度,这样就可以从提示的角度联系文章内容加以解答。如文中画线的语句“不要惊动她”“尖不要惊动她”连用,属于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作者唯恐惊动母亲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4)本题考查主旨的探究。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家庭亲情、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几个方面分析。作答的过程中尽量作到创意解读。比如:我赞同主旨是表现家庭亲情。文章用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年轻时梳头发,姿态优美;母亲操持家务;母亲为子女准备削尖的铅笔;母亲头发逐渐变得花白稀疏。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答案:

(1)母亲年轻时梳头发,姿态优美;母亲操持家务;母亲为子女准备削尖的铅笔;母亲头发逐渐变得花白稀疏。

(2)作者写晨曦中母亲梳理乌黑的秀发是要通过对比写出母亲头发今昔的变化,写出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如今再给母亲梳头,已经稀疏斑白,从而写出了母亲为这个家的付出与爱,

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3)作者给病中的母亲梳头,连用二个“不要”,深情地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呵护,写出了此时的母亲需要子女的照顾,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从前照顾自己的感恩。

(4)作者因替母亲梳头,忆起童年看母亲梳头的往事,感叹岁月流逝,作者又忆起儿时母亲对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想起从前不懂得体谅亲心。作者为母亲梳洗,以无限的怜爱,回报母亲养育之恩,体现家庭浓浓的亲情。

评卷分析

第7小题情况

第一、总体得分率不高,满分约占10%。存在问题如下:

①学生没有仔细审题,没有站在母亲的角度来写;

②第四点学生概括不全面;

③不分点作答,没按四点来回答。

第二、题型设置说明:作为概括情节来说,题型设置很好,和前几年的《母亲养蜗牛》、《父亲的长笛》一样,虽然不难,但有陷阱,认真者得分。

第三、书写格外,看不清,有涂抹。

第8小题试卷分析:

①概括能力差,不能做到紧扣分值作答,有的学生不知道分点作答;

②书写差,错字多,“铺垫”两字错更多。

第9小题试卷分析:

这道题属于常考题型,大多数同学基本能掌握答题要领,但也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①没审好题,题干明确“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偏偏有一部分同学从描写角度去赏析;

②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的部分同学,典型词语没有具体点出来;

③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的部分同学,不知道“反复”这种修辞手法,相当然地写成“比喻”、“拟人”这两种没有用到的修辞手法;

④分析不到位,不能准确地写出运用这个词或运用反复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个别同学甚至写成“运用说明的论证方法”、“运用道理论证”等;

⑤得分2分、3分居多。

第10小题试卷分析:

①整体上学生答得不错,选择亲情居多;首先亮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从母亲对孩子、家庭的关爱、付出和孩子们在母亲生病时对母亲照顾两个方面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就能得满分;

②选择第二个观点的同学大多,不知结合文章分析;

③还有部分不按要求做答,认为两个观点都正确按零分计算;

④还有同学答非所问,乱答胡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共12分)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14.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10.【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从“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中概括为:重视读书,让读书扎根心间。

(2)本题考查理解开头语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的作用,具体答题规范格式可参考: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结合第一段的内容可知,开篇介绍“读书种子”的由来,解释内涵,引出论题;引用黄庭坚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引出下文对读书重要意义的论述;富有内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作用。结合划线语句内容可知,列举彭德怀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彭德怀注重学习而且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学习,做一个“读书种子”的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结合题目的提示,选择其中任何一句话来举例即可。注意要选择名著,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重视读书,让读书扎根心间。

(2)开篇介绍“读书种子”的由来,解释内涵,引出论题;引用黄庭坚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引出下文对读书重要意义的论述;富有内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彭德怀注重学习而且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学习,做一个“读书种子”的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示例:我读过《朝花夕拾》,领略了鲁迅的童年,琐碎的记忆在书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真让人怀念。这本书滋润了我的心灵,让我的心永远年轻。

评卷分析

第11小题试卷分析:

本小题考得是中心论点的概括,题目的问法是“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我们都知道找中心论点的方法是“四看一归纳”,即“看题目,看开头,看结尾,看中间,归纳概括”。就题目的问法中,我们就应该能看出来这个观点是要求归纳概括的,然而学生的答题情况却不是十分准确。

有一部分学生仍然是按照“四看”来从文中找答案,有的写文章的题目“一起做读书种子”;有的写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做一粒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还有一部分同学写文章最后一段的排比句“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的高度”。

从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题不清,没有记住答题的原则:问啥答啥;对于中心论点的概括不够精准,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应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明白找论点的方法,注意语言的精准,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

第12小题试卷分析:

本题考查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它的左右基本有以下几种:

①引出议论的话题和中心论点,②起到了论据的作用,更有说服力;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不结合文本分析,答套话;

②答非所问,回答的不是议论文的开头段的作用,是记叙文开头段的作用;

③不分条理作答,思路不清晰。

出现以上几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没有掌握答题技巧,平时的训练不到位。

第13小题答题情况分析:

本题有两问组成,第一问要求答出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大多数学生能直接判断出举例论证,但也出现了写成:举例子、举例、道理、比喻等答案的,由此可看学生对四种论证方法的名字记忆不准确,判断不准确。教学时,要下功夫。

第二问,让回答有什么作用,大多数学生对事例的概括不准确,要么只概括写了“举彭德怀的事例”,要么只写“举了彭德怀严格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所举事例概括不规范,教学中要加强训练“人物+事件+结果”的格式,让学生把事例概括准确、完整。

在进一步回答作用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套路性的写道:“增强了说服力”,缺少了对证明观点的寻找,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写的是:“论证了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这句话是在文段最后一句)。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应先强化提出论点,再证明论点这一次基本思路,教给学生先从事例或道理的前面寻找要证明的论点,如果实在没有再考虑后面。

第14小题试卷分析:

按三个要求标准给分,有明确的观点给1分,有具体的读书事例给1分,有具体的读书感受给1分。

学生总体作答不理想,一是误将该题理解为赏析句子题,方向跑偏,有说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有说道理论证的;二是在谈读书感受时,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结合自己所读之书来谈,连书本的名字都没写出来;也有的以一篇文章为例,也显得牵强;三是观点不明确,叙述读书过程没有将观点表达出来。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shī)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闻     不求闻达于诸候    隔篁竹,闻水声

B.明     明灭可见          以伤先帝之明

C.足     兵甲已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谋     陛下亦宜自谋      肉食者谋之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语段(一)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分)

18.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3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不同,闻:出名/闻:听到;

B.不同,明:英明/明:明亮;

C.不同,足:充足/足:值得;

D.相同,均为“谋划”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句意: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语段(一)的前两段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作者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在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①“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可结合语段(一)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和语段(二)中的“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取”进行分析。②可以结合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进行分析:如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③可以结合诸葛亮一生的科技成就进行分析:木牛流马、孔明灯,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弩,可一弩十发俱发。

答案:

(1)D;

(2)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这两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先帝白帝城托孤、临危受命。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4)千百年来,他被誉为“智慧”“正义”的化身。有关他的传奇很多,“未出茅庐,三分天下”构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北伐曹魏,南结孙权,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弩,可一弩十发俱发。诸葛亮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杜甫曾评价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争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所以称他“千载人”。

评卷分析

第15、16小题试卷分析:

第15小题,从阅卷情况看,有90%的同学都能选对;

第16小题,从阅卷看,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把“感激”一词的主要意思“感奋激发”翻译出来,且句子翻译不够通顺,得分率较低。

第17小题试卷分析:

由文中三件事写抒发的感情,三点给三分。①学生对文意理解不透彻,答题不全面,是失分的主要原因;②部分学生只字未写,导致本题得分率偏低;③有个别学生答题时写错位置,这是粗心造成的,很可惜。

第18小题试卷分析:

本题是古文课课内外对比阅读,大部分同学都能总结出原因,只是总结的不够简练,字数太多,太拉杂;有的总结没有分条回答,给阅读带来给麻烦,教师要做答题的规范要求。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9~20题。(共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9.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2分)

20.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2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作者心态、举止、胸怀、气概等方面考虑。例如,从出猎时的装束气派“锦帽貂裘”和“倾城随太守”的庞大气势以及“亲射虎,看孙郎”的雄心壮志,都是“少年狂”的具体表现。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句中的“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挽弓射箭要冲锋陷阵,可以看都以为爱国英雄的形象。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可以从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修辞手法三个角度加以说明。

答案:

(1)上阕描绘的心态和举止体现了词人之“狂”,如出猎时的英勇气派,出猎队伍的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之多,以孙郎自喻的豪迈等。下阕主要表现在对词人胸怀、气概的刻画,如“遣冯唐”“射天狼”皆由“狂”生发而来。

(2)示例:描绘了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抒写了词人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运用比喻,“雕弓如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力量,表明了为国效命的决心;引用“射天狼”等典故,委婉地指出了边防重点。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评卷分析

第19小题试卷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平均成绩在1、2分左右,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有部分同学全部是空白,一字没写;还有部分同学,不能结合词的内容简析,有的只能概括出哪些方面,有的只能把词句写出来,不能结合起来。

第20小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文主旨的理解以及词文的赏析,但学生的答题不好,得分率较低,主要原因是:①学生对词文理解不透彻;②没有审清是赏析哪一句,出现答非所问。

 四、作文(50分)

21.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_______让我更出彩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时钟对指南针说:“什么时候你都指向南方,真是太固执了!“指南针微笑着回答:“如果我像你一样不时地指向不同的方向,早就被人当垃圾扔掉了。”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评卷分析

第21题作文评卷总结:

一、关于题目:

题目一大多补充为:读书、阅读、自信、坚持、母爱、老师、挫折等,也有不伦不类的补充为:国家、世界、明天等,有时候,看补充的内容即可大致判断出该考生的思维水平、作文水平。至于题目中的那个“更”字,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审出来,因此,在作文中很少体现出来。第二篇材料作文写的较少。

二、关于文章:

1、大多同学能够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表现出相应的主题,最终结尾处予以升华呼应,思想感情较为健康;

2、文体上,记叙文占大多数,还有部分说理性文章。记叙文能说清一件事,说理文较注意引证法的运用,主题较为鲜明、突出;

3、作文的语言总体上较为通顺,不出病句,但真正有文采的文章很少,反映出同学们语言运用的训练较为薄弱,阅读的迁移能力不够,也反映出同学们的语言积淀不够;

4、字体大多一般,能看清楚,字体美观的较少,不堪入目的也不多,仍然需要加强书写训练。

【解答】【例文】

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因为负重而平稳,一位农妇命运多舛,因为负重而健康,同样,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也会因为适当负重而精彩。

人生的旅途中,如果生命的担子太轻,养尊处优,生活优裕,反而会精神空虚,迷惘无聊,这样的人生,没有多大的价值。

刘禅肩负父王和国家的重托,却让所背负的高山般沉重的责任变得比鸿毛还轻,于是,留下了乐不思蜀的笑柄;唐玄宗贵为君王,在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下,让自己肩上的行囊空空,在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中,险些丢掉江山。没有负重的生命如同一片枯叶,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就会随风而逝,负重的生命则坚如磐石,任尔东西南北风,也会稳如泰山。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轻松。”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压力,松松垮垮,无所事事,就会在闲散中慢慢磨去棱角,钝化志趣,这样的人生,只会有空虚、寂寞、孤独和忧愁相伴。

生命的过程不是轻歌曼舞,不是雅阁品茗,更不是海滩度假。生命的意义在于负重前行,在于勇敢承担各种责任。负重的人生虽然会经历种种磨难与不幸,不过,这种磨难与不幸会成为你最宝贵的财富,它们会让你变得更有韧性,会让你的名字像耀眼的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夜空,并在百姓的心中定格成精彩的永恒。

生活中,有人追求清闲,任弼时却说,他最怕的是没有事可做;有人畏惧西藏恶劣的环境,孔繁森却志愿援藏十多个春秋;有人大学毕业后,竞相奔往大城市,徐本禹却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贫困的山区教育事业。岁月带来了真实的感动,他们虽然经历了苦难,却让负重的生命开出了绚丽的花朵。负重的人生注定有苦难,也注定有崇高;轻松的人生注定是优裕的,也注定是平庸的。

花儿为什么这么艳丽?宝剑为什么这么锋利?海燕为什么这么矫健?因为它们经历了严寒,经历了磨砺,经历了风雨。负重不但没有压垮人们坚挺的脊梁,反而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精彩、更加辉煌、更加坚强。

朋友,不要害怕重负会向你压来,不要担心苦难会向你袭来,人生因负重而坚强,生命因负重而精彩,让我们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吧!

 清风撩起素帘,露出天中大片的红云。微风涌进,满屋的墨香四处逃逸。我深吸着这让我迷恋的空气,又缓缓吐出,耳畔只剩书页不安翻动的声音。

 我凝视着泛黄的书页,里面扑出一股醇香。恍然间,身边只剩一片空白,空气中仍夹杂着淡淡的墨香。

 我怔怔地向前探索着,我在寻找着什么?抑或是,什么在呼唤着我?空白的世界让心闷得慌。我不语,脚下缓缓地走着,那股醇香仍在我身边流转。

  突然,那片刺眼的白浮出模糊不清的文字,我大惊,脚下加快了步伐:是它吗?是它!那是我寻找的东西!迷蒙的雾遮了我双眼,但我仍马不停蹄,深吸着潮湿夹杂着陈香的空气,心头为之一震,匆匆向未知走去。

 雾渐渐消散,前头露出一角盎然的绿。我大喜,向它奔去!却突然间,耳边传来刺耳的蝉鸣,我猛然抬起头,发现一切都没有变,南柯一梦罢了。空气中的墨香愈发浓郁,窗外红云已不知所踪,却见紫云悠然飘着。

 有时候,梦与现实只有一线之差。好比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真真假假,孰知?我擦去心中的杂念,悠悠升起一句话:不变的是,一路伴我的书香。

读书好比品茗。一壶好茶,有的人拿它解渴,两三口便见杯底,浑然不知其味;有的人慢慢品尝,细细地斟酌,送入口中阵阵清香,其间味道多变,真让人回肠荡气啊!读书亦是如此,把读书看作是任务的人,我并不认为他会读出多少味儿来。静下心,抛开世俗之事,捧一本书,其乐亦无穷!

 在我不长不短的人生之道上,伴着我的,是淡淡的书香。读书之乐,读书之趣,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书,如一条幽静的小路,把人引入一片辽阔的天空;书,如一片蔚蓝的海,让人沉溺在这片蓝中;书,如一只小小的萤火虫,给在漆黑中迷途的人指引……带给我的,是一个纯净的世界,一片自由的天空,还有那让人心静的芳香。

 读书,读的不仅是文字,更多的,读的是一种心境,一种素养。

 读书,让我获得了美好的心境,读书,让我更出彩!

    暮春早树,我与水墨丹青相看两不厌

——题记。

   不知事的六岁,我被爷爷桌上的墨迷住了。

    "爷爷,这是什么呀?"我好奇地问爷爷。爷爷脸上洋溢着笑容,一把把我抱在怀里说,"这是墨,写字的墨,墨!墨是有'凝性'的"。然后,爷爷拿起了毛笔,一横、一竖,一折,一提,一个端正的字便立在了我的眼前。只记得那时,我在爷爷怀里,墨在纸上。这就是一幅最美的水墨画了。

   几年后,我学起了毛笔字,老师总是拿着笔轻盈地在纸上用那独特的手法便能写出令人叫绝的字。而我努力学习了枯燥的各个笔划后,写出的字仍是歪歪扭扭不成样子。我心如凉水浇了一样,凉透了。

 墨,好像一位温婉的女子,他告诉我。要静下心,做好每一件事。我望砚重中的墨,那位温婉的女子正在对我笑,我便静下心来,继续感受墨给我的指引,渐渐的。我也写出来一个个端正的字。人的'凝性'仿佛就在这里体现。

  记得几个月前,精心准备的朗诵比赛,却因人数限制而导致被删减。

  心怀愤懑回到家中,桌上的纸和墨撩起我心中的怒火,我拿起笔在纸上随意地游走,一横到底也不知收笔,我的情绪彻底爆发了。

  砚中的墨,我静下心来看着他。

 不过是次小比赛,与青墨而言,我是不是太过小气?回想自古至今,古人笔走龙蛇的手法令人赞叹,何尝有人赞叹过墨呢?

  我摆好心态,重新拿起笔写下了青墨的字。我高兴笑了,我看那墨,仍然不语。

   水墨丹青的陪伴,已成我生活的一部分。墨的'凝性'体现在他那沉默不语中。墨,教会我的永不止这些,便是"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往后余生,但携一缕墨香,砥砺前行。

成功贵在坚持

 梅花若不经过彻骨的寒冷,又何来满园扑鼻香?钢铁若不经过烈火的锻造,又何来那无比尖锐的宝剑?河蚌若不经过沙粒的磨练,又何来那绚丽的珍珠,这一切无一不告诉我们成功贵在坚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唯有像梅花一样巍然矗立在寒冬中,坚持到底,才能战胜挫折,赢得胜利。

爱迪生因为发明电灯而闻名于世,而他发明电灯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爱迪生为了寻找耐用的灯丝做了上千次试验,但都失败了。有人劝他放弃,但他坚持说“我失败了一千次,但说不定第一千零一次就成功了。”他的确做到了,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在经历了六千次失败后,终于找到了一种耐用的灯丝。爱迪生如果没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恐怕我们还在用煤油灯照明呢!

一个人尽管天资一般。只要有“坚持”的优秀品质,则必出成果。相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坚持努力,绝干不成大事业。

方仲永富有天赋,有着超人的智慧,但却不坚持学习,其行为扼杀了他原有的闪光的天赋,最终导致“泯然众人矣”。

如果没有坚持,哪能有水滴石穿,如果没有坚持,愚钝的乌龟怎么能跑过活蹦乱跳的兔子,如果没有坚持,哪来的千年磨一剑。

但是坚持也不是盲目的,要学会分是非,不要像一个莽夫,错了还冥顽不灵,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我们应学会判断,明辨是非。

坚持是成功的基础,是事业的奠基石,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